欢迎 华交会-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新闻

大力发展中间品贸易特别是出口,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地位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5-06-19     浏览次数:     0

2024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讲话时强调,要积极扩大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大力发展中间品贸易,既是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方向,更是应对当前国际经贸变局的战略举措。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时期,中间品贸易已成为争夺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核心战场,中国亟需以战略远见和系统创新构建竞争新优势。

 本文隶属于高金智库成果简(要)报系列,执笔人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湧,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研究员、高金智库兼职研究员李雪静。本文较报告原文有所删减,原报告名称为《关于大力发展中间品贸易特别是出口 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地位的政策建议》。

image.png

抢占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紧迫战略需求


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背景下,中间品贸易已成为全球产业链竞争的核心领域,而中间品贸易特别是出口的核心是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化。虽然我国已连续12年保持全球中间品出口第一大国地位,但在高端关键中间品领域仍存在“缺核心部件、缺标准话语权、缺供应链韧性”等短板。因此,加快释放中间品贸易潜力,提升中间品贸易高端化水平,培育外贸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已成为当务之急,其战略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全球争夺中间品贸易主导权的竞争压力加剧,倒逼我国强化中间品贸易增长动能。随着越南、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制造业崛起,其凭借更低成本加速承接了大量中低端中间品生产环节,对我国中间品贸易传统优势领域形成“低端分流”效应。若不能突破高端领域,我国将面临“低端流失”与“高端失语”的双重挤压。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中间品出口占比47.3%,较2007年仅提升0.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中间品贸易竞争加剧且结构升级缓慢。

◎二是面对“脱钩断链”及对华限制等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我国亟需加固中间品贸易间接拉紧产业链供应链联系的重要作用。受大国博弈、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在此背景下,中国通过将低端制造环节布局海外,不仅能规避制裁风险,还能通过增加当地税收与就业来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增强贸易韧性,深化与重点国家的供应链依存关系。欧央行报告显示,若欧盟强行与中国脱钩,德国实际收入短期将下降20%,长期损失约6%。这种深度依存关系表明,中间品贸易已成为中国应对“脱钩断链”风险的重要战略资产。

image.png

◎三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中国有责任通过中间品出口带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创造更多合作机遇。中国通过技术赋能、产业链整合与本地化共建等方式,不仅提升了“一带一路”国家的创新能力及国家产业升级,更是中国走向贸易强国并巩固在全球产业链尤其是制造业产业链的核心地位、推动共同发展的新路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增长33.4%,对稳定中国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展现了中间品贸易特别是出口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战略价值。


多维突破构建中间品贸易特别是出口竞争新优势

立足全球产业链重构新机遇,中间品贸易已成为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巩固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抓手。作为连接全球生产网络的“毛细血管”,中间品出口不仅承载着技术溢出的桥梁作用,更彰显着中国供应链韧性与产业配套能力的持续提升。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期,中国亟需以创新链赋能供应链,以标准对接畅通贸易链,开辟质量型增长新路径。重点突破方向包括:

image.png

◎一是,持续推动企业“精品出海”战略升级,以国际供应链协同深化中间品出海通道。鼓励中国企业实施“精品制造+绿色认证+服务化转型”组合策略,鼓励企业以海外投资、并购或合资合作等方式,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通过本地化生产和全球化布局带动中间品贸易特别是出口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引导企业整合国际资源,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提高国际市场份额。

◎二是优化产业链布局,建设全球供应枢纽网络。依托RCEP深化区域供应链协同,打造“一带一路”中间品超级枢纽,积极扩大RECP红利效应的释放。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总额1.791万亿美元,同比下跌7.7%,高于中国对外贸易整体跌幅,表明RCEP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三是创新离岸贸易模式,打造国际中间品贸易商总部经济。依托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推动离岸贸易发展,吸引国际中间品贸易商在我国设立区域总部和结算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间品贸易商总部集群,通过整合全球资源、优化业务布局和提升管理效能,推动我国中间品贸易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政策堵点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中间品贸易政策体系中仍存在制度性摩擦,制约着中间品贸易效能的释放。关键堵点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是政策精准度和协同性仍需进一步提高。中间品贸易涉及海关、税务、商务、金融等多个部门的政策协同,加强政策协同与顶层设计,提升数字、绿色等新型中间品贸易的政策前瞻性。同时,应重点关注跨境合规风险与标准认证壁垒、海外投资审批与外汇管制等政策堵点问题。例如,由于目前欧盟CE认证、美国FCC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周期长(平均18-24个月)、成本高(占企业营收3-5%),且各国环保标准差异导致重复认证的情况。

◎二是贸易便利化改革仍需深化。目前,我国海关对中间品归类仍沿用传统目录,新型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常被误判为“终端品”,导致关税税率上浮5-10%。跨境电商出口中间品受限于B2C监管框架,无法适用B2B通关便利措施。

◎三是金融支持仍存在结构性失衡。部分领域的中间品出口贸易缺乏专项信贷和保险支持,且资源错配现象较突出。例如,出口信用保险对中间品承保覆盖率仅45%,低于终端品的68%,企业海外应收账款坏账率高达3.2%。绿色中间品(如光伏逆变器)出口企业融资成本比传统产品高2.3个百分点,而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不足35%,企业需自担70%以上收汇风险。

◎四是总部经济培育仍滞后。目前我国缺乏针对中间品贸易总部经济的专项政策,导致企业运营成本较高,发展动力不足。同时,一些地区在总部经济认定中仍对外资股比及优质民营企业存在限制,未能形成核心贸易商集聚的生态效应。

针对以上政策堵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升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政策精准度与协同性,破除制度障碍。一是建立“认证结果国际互认白名单”机制,并设立海外认证补贴基金,对首次通过目标国认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如,50%)。二是优化对敏感地区或行业投资的多部门联审效率(平均耗时6-9个月),并适当放宽民营企业海外融资外债额度限制,优化营商环境。三是加强与国际伙伴的战略合作,推动“标准对标-认证互通-合规服务”的立体化体系,破解国际认证壁垒,提升我国中间品在全球市场的品牌话语权和市场份额。

image.png

◎第二,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推动全球采购枢纽建设。一是推进贸易便利化4.0升级,进一步优化通关流程,在自贸试验区试点“中间品通关沙盒”、构建“数字中间品单一窗口”等措施,提升数字贸易便利化水平。二是针对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利用不足(2023年RCEP区域累积利用率仅38%),开发RCEP智能申报系统,自动匹配最优原产地证书组合,并推动建立“累积规则示范园区”,实质性地让企业从关税优惠中获益。

◎第三,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破解结构性失衡。一是丰富金融创新工具箱,创新中间品贸易专项信贷和保险产品。二是优化离岸金融便利化措施,允许自贸试验区试点“白名单”企业自动结汇,并创新离岸贸易“电子围栏”监管模式,试点7x24小时跨境资金调拨助推离岸贸易的时效需求。三是建立“专利资产证券化”平台,允许企业以高端中间品专利技术组合作为基础资产发行金融产品,降低融资成本。四是设立百亿级供应链金融创新基金,对使用区块链技术签发电子债权凭证的企业给予利率补贴(如,2%),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第四,加快培育总部经济,提高生态集聚效应。一是制定和完善针对中间品贸易总部经济的专项政策,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通关便利化等方面加大政策力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实施产业竞争力跃升计划,通过专项基金、高端中间品技术专利池、“链主”企业培育计划等方式,培育总部经济企业,并突破“低端锁定”。三是设计针对所得税及高管个税的差异化税收优惠政策,吸引跨国企业将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设在中国,推动中间品贸易向全球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转型升级。四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打造中间品贸易总部经济集聚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

来源:高金智库SAIF ThinkTank

作者:张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作者:李雪静(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研究员、高金智库兼职研究员)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扫微信加我